瞭望环宇
·要闻资讯
·精神家园
·机关单位
·金融理财
·区域热点
今朝热点
·养生保健
·书画人生
·行业风采
·人物春秋
·创业人物
·谈古论今
·消费天地
今朝市场
·美食空间
·旅游天地
·商会看点
·食品饮料
·特色产品
·企业动态
今朝风采
·小学.幼儿园
·中学.技校
·大学.培训机构
·协会.商会.研究会
·公益机构及其他
时代风采   首页 - 时代风采
记著名专家型记者、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马蛟龙
发布者:看今朝网   发布时间:2014-10-8 12:22:44  阅读:4414次   

  记著名专家型记者、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马蛟龙
        
                                               记者  张电达
 

        

 

      著名专家型记者、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马蛟龙,1939年3月生,原籍陕西子洲县。1949年,他因老红军父亲转业地方工作来到礼泉,其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生活是在礼泉和咸阳度过的。1960年他考入西北政法学院新闻系;1964年毕业分配到《西安晚报》社做记者和编辑工作;1970年在“文革”中被下放咸阳“改造”,曾在咸阳文化馆等多个单位工作。1978年落实政策,他回原单位重操编采工作。1987年他成为西安市六个主任记者之一;1993年成为陕西省第一批评聘的30位高级记者之一;1994年被评为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底退休,著有新闻学学术专著《直面现实说新闻》。时至今日,75岁高龄的他仍在新闻领域不断地探索跋涉,并热切关注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大事,关注着社会民生。
                              
                         
                                   好记者应是政治观察家
   
      马蛟龙认为,好记者应是政治观察家。真正有影响力的新闻产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激烈博弈的事物中。记者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捕捉社会需要的新闻,以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认识现实和推动历史的发展。
      在数十年的新闻实践中,马蛟龙有着超群的政治敏感。在社会上不少人仍在认为私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时候,他以夺人的魄力,大力宣传私人经济给社会带来的正面影响和百姓生活走向富裕的变化。
      ——1978年他从政府允许小贩卖红薯的现象中,看出中国允许发展个体——私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大力宣传个体经济,他走在了全国新闻报道宣传的前列。为推动改革开放,他写了许多打碎精神枷锁和思想解放的新闻,在陕西和全国有相当影响。
       ——1979年5月20日,针对社会上不少人怀疑改革开放政策是否有变化的问题,他写的长篇报道《坚定不移地执行三中全会精神》,刊登在《西安日报》头版头条。这篇3000多字的新闻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反响。当天,受到陕西省委书记马文瑞的表扬,并指示《陕西日报》头版头条次日全文转载。《陕西日报》转载后,省广播电台三天播了九遍;西安市委宣传部还印发了这篇新闻,作为基层干部统一思想的文件。
       ——他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扼杀人才的现象,写了《用才记》一文,刊登在《西安日报》1980年5月7日头版头条。5月15日,新华社向全国发了通稿;后该文被收入新华社编的1949-1983年《全国科技新闻佳作选》一书中。此稿在全国首次提出要特别爱护珍惜人才,包括历年政治运动中开除的流动在社会上的人才,都要给予尊重和使用。重要的不仅是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而且要用他们的才智,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1980年7月9日,《西安日报》登载了他和别人合写的抨击官僚主义和解放思想、打碎“左”的精神枷锁的通讯《向国外寄商标所引起的》,《人民日报》予以转发,还加了按语、配了漫画;中央广播电台于当日摘要播发,上海《解放日报》、香港有些杂志等也分别作了转载和评论;湖北广播电台还根据此文编成广播剧,播放了多年。
       ——1980年7月11日,他针对封建思想对中共任用干部的影响和侵蚀,写了《要扫除用才上的封建意识》,批判了终身任职,压抑人才;论资排辈,埋没人才;行帮裙带,排挤人才;平均主义,妒忌人才;唯我是从,重用奴才,在全国率先吹响了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号角。
       ——1992年7月10日,马蛟龙发表了《“解放”的股份制 股份制的解放》一文,此文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和《市场报》等7家报刊登载,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股份制经济的发展。《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保育钧赞扬这篇文章写出了真正的经营之道。
       ——1993年10月11日,马蛟龙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医院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记陕西省商业医院的医疗改革》,并配发言论,说明医院的改革方向是如何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患者少花钱而能治好病。这篇报道引起了医院方面的重视,全国各省的商业医院在开年会时学习了这篇报道。
      马蛟龙目力不济,但业务娴熟,敬业精神几十年始终如一。他写的新闻有思想、有见地、有个性、有针对性,在社会上有相当的影响力。20世纪80年代,《市场报》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时候,他即被聘为该报的特约记者。并先后当过《三秦都市报》特约记者、《新闻知识》特邀顾问,西安市记者协会常务理事。他还担任过陕西省盲人协会主席。从事新闻工作数十年来,他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性主流媒体和全国性理论刊物上发表过有影响和比较有分量的新闻作品40多篇,是《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记者群中的第一人。他不愧为陕西新闻界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报人。
                                  

                             关注民生   百姓知音


      马蛟龙的父亲,是一位1935年参加红军并入党的老干部,从部队转业后,长期做农村工作,他对农民很有感情,不少农民群众都是他的朋友。马蛟龙上初中、高中时,父亲要求他寒暑假参加农村劳动。他割过麦子,给棉花喷过药,给饲养室担过水……1959年他母亲也搬到农村住,和农民都有比较深厚的感情。
      马蛟龙当记者后,力所能及地尽量帮百姓做好事——
      1978年,中央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他写了大量推动思想解放的文章。平反冤假错案开始后,他帮助一些人解决了问题。西安五一剧团秦腔武功演员康少易因故被调到糖厂当工人,他找马蛟龙要求帮助解决问题。马蛟龙知道他是一位武功绝伦的演员,能从三张叠起的桌子上穿着大靠翻下,稳若泰山。马蛟龙认为,康少易在糖场当工人不是他的“长项”,不利于人才发展,遂积极联系有关方面,帮助他解决了工作问题。      
      在对待农民群体反映的问题,他用的感情更深。
      上世纪80年代初,礼泉县魏陵村党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找他,说他们村靠山吃山,开了24个石灰厂和18个石渣厂,农民开始经济翻身的时候,县上突然发红头文件,说县上要办此类企业,把农民的厂子全部封掉。农民眼看着要砸了他们的金饭碗,拼命反抗。县上派出公安开车抓人,村上老人小孩卧路阻挡,两方矛盾尖锐。有农民群众找到记者马蛟龙。马蛟龙知道当时的政策是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可以开矿,于是帮助村民找省报和省委解决问题,之后县上撤消了该文件……后来,这一带农民把马蛟龙真心帮老百姓维权的本事传得很神奇。   
      1986年,礼泉县有两位农民代表7户人家找马蛟龙,诉说他们三年前和村上订了合同,承包了60亩果园,把当年不挂果的树培植得硕果累累。谁知村里有不少人眼馋,一抢而空,承包者抢天呼地,到处找法院和县上领导,解决不了问题。马蛟龙觉得他们有理合法,就带他们向咸阳市委祝书记反映问题,不被接待。看着农民痛哭流涕、满腔义愤,马蛟龙又带他们到省委办公厅信访处反映,在其过问下,县法院立案判决后,又无法落实4万多元损失赔偿,他们又请马蛟龙到县上,找当时法院院长要求执行判决。经过法院细心的政治思想工作,终于落实赔偿款,农民要感谢他,但他分文不取,并把这一新闻寄给《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登载时,还加了评论,这对推动当时全国积案的解决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礼泉县法院也被树立为全省先进单位。
      1988年春季,礼泉县烟霞乡一位农民找马蛟龙,向他反映副村长因和自己家里不合,用锯子把自己家40亩果树的树头全部锯掉。他向县上检察院反映,不能立案。马蛟龙为受害者写了一份材料,并附上多张被锯掉果树的照片,到省检察院找人反映问题,后来该村副村长被县法院判徒刑一年半,并赔款损失款。
      ……
      马蛟龙写的很多新闻报道,都是百姓最关心的切身问题、重大问题。他认为基层群众的事是大事,牵扯到党的威信和国家政权的巩固,所以他自己总是力所能及地给予老百姓以帮助,受过他帮助的百姓说他是自己的知心人,是“百姓知音”。
                            
                            出版专著《直面现实说新闻》


      马蛟龙在上大学和尔后的新闻实践中,一直得到全国大师级新闻学者甘惜分、张隆栋、郑兴东、何微等前辈的教诲和指导,理论基础深厚扎实。在新闻实践中,他一直探索和思考着中国的新闻理论问题,写了150多篇新闻理论文章,成为既精通新闻理论,又精于新闻写作的杰出新闻工作者。
      1986年他提出《新闻为政治服务的观点可以导致编造新闻》;1984年他注意到有的书记利用报纸宣传个人的倾向,经过8年的思考,于1992年写出新闻理论文章《书记应该怎样科学管报纸》,于当年2月刊登在《新闻研究》、《新闻知识》和《理论导刊》上。这篇论文谈了书记管报纸是代表党委管,管报纸的政治方向和管报社主要领导的配备,而不是事无巨细,什么都管;还具体地谈了根据新闻规律和政治原则,书记哪些活动应该上报,哪些活动不应该上报。1992年他还提出新闻要坚持真实和价值,不能无原则为领导写拍马屁新闻。1995年他提出中国评选好新闻工作中有严重的腐败作风,做不到公平正义,要克服全国“大报压小报”的不良风气,坚决杜绝评选好新闻工作中的人情风、照顾风、宗派风、评委个人好恶风等腐败之风。1996年他在《新闻研究》上大胆提出不少党报已经成了钱的喉舌,此论文被收入次年出版的《中国新闻年鉴》。
      1997年马蛟龙提出要注意报纸走向期刊化,缺少新闻,使新闻纸变质的倾向。同年他在《新闻知识》上提出报社若不在提高报纸质量上下功夫赢得读者,以权、钱、利发行必然毁掉报纸;2001年他在《新闻研究》第3期上第一次在全国公开提出党报处于衰势是不争的事实,以及摆脱困境应具备的思想和方法;2007年他写了《报纸要和地方党委保持距离》,以便更客观、真实地宣传中央的声音。同年他写了《当前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的新闻观点》,第一次公开提出有的观点只适用于战时和计划经济时期,进入市场经济新闻观应与时俱进。
      2007年他针对有人认为报纸会因为网络兴起而消亡的观点,在全国率先提出网络时代报纸只会转型不会消亡。同年他还提出目前的报纸有千报一面现象,老百姓不欢迎,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实在  太多了。电台和电视台也一样,也办的太多了。     
      在西安市评选优秀论文中,他的两篇论文获一等奖,一篇获二等奖。其中《书记应该怎样科学管报纸》被收入中共中央党校编写的《中国领导科学文库》,供中高层领导学习和参考。
      在长期的新闻实践和研究中,马蛟龙成长为一名专家型记者、新闻学者,2009年,他的新闻学专著——《直面现实说新闻》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收录了104篇文章。
                       

              新闻界泰斗甘惜分:这是一部“文胆”之作


      业内专家认为《直面现实说新闻》这部书,反映了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新闻传媒所处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生态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及其弊病,提出了要解决的思路和办法,为国内在这方面探索的首部著作。新闻界泰斗甘惜分先生认为这是一部“文胆”之作;曾任陕西省社联主席赵馥洁认为这是一部独立思考、独立精神、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著作;《理论导刊》主编、陕西省委党校教授宋正民评价:马蛟龙的这部著作折射了中国这一时期的历史,会在新闻史上留下一页;金融专家、中国金融书协和陕西书协会员高永田认为收集在这部书的104篇文章,篇篇有见地、有思想,分开读好像在鉴赏一颗颗珍珠,合起来又变成一整块能反映出时代特色的碧玉。
      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记协、西安市记协和西安日报社联合举办了“马蛟龙新著《直面现实说新闻》学术研讨会”,大家高度评价了马蛟龙同志忠诚新闻事业、钻研新闻理论、坚持新闻操守、探索新闻规律的学习精神、思考精神、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认为他从评书论人入手,对新闻理论、政策、管理和规律谈了很多中肯、深刻、富有见地的真知灼见,对推进新闻宣传的创新与改革,促进新闻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陕西省记协主席尹维祖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并讲话。指出:“马蛟龙的这部论著立意深远,特色鲜明、角度新颖、评议犀利,文风活泼,没有八股味,没有马屁精、没有滕文公,而是来自实践,有感而发。”    这是一部很值得新闻学子和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参考的新闻学专著。


 

   

附:“马蛟龙新著《直面现实说新闻》学术研讨会”

部分发言


附一:

          对当前新闻传媒存在问题的剖析及解决办法
                   ——评马蛟龙《直面现实说新闻》一书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教授 宋正民
     

      蛟龙是我大学时的同学,看到他写的书能产生这样的社会影响,来这么多专家、同志在这里座谈讨论,确实感到很高兴、也很自豪。书好,序言好。两篇序言都对这本书作了很高、很中肯的评价。该谈的话,序言全都谈了。我参加会议,不发言对不住蛟龙和这本书,发言又没有多少新话,就谈几点读后的感想。
    一、这是一部有鲜明个性特色的力作。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敢讲真话,敢把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撕开来,让人们看到其中的丑恶。作者哪来这样的勇气和胆识?尹维祖同志在序言里讲的四点:敢讲真话的求实精神;针砭时弊的战斗精神;为民鼓吹的亲民精神;精于思考的的新闻素养。没有这样一些精神和素养,写不出这本书里的文章。
    除此之外,我在这书里还看到了被人遗忘许久的知识阶层或者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那种更可贵的独立精神。就是不随声附和,不人云亦云,不因权威、官方、时势的影响而放弃或改变自己观点,不做附庸,不迎合世俗,始终保持一种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任何场合,任何精神下都谈真话,谈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独立精神可以说体现在作者的每一篇文章中,特别突出的像《当前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的新闻观点》和有关批评《创业史》的几篇文章。正因为有这种独立精神,他才能比一般人更敏锐的洞察我们新闻事业管理上的一些弊端,和新闻活动中诸多不良现象,比如党管报纸的问题。党管报纸对不对呢?当然是对的,这是由我们新闻事业的性质和新闻事业在我们整个事业中的作用、地位决定的,目的是保证报纸的方向目标和党的方向目标的一致性。
     在我们国家不论什么样的报纸、刊物或其他传媒,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党的领导,服从和服务于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这是社会主义报纸一条最重要最基本的政治原则。这个原则体现在组织机构上,就是由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当然也包括书记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对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报纸的宣传报道、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监督、指导,但不幸的是这种党管报纸往往却演变成了个人管报纸,报纸成了书记个人手中任意御用的武器。书中连续写了六、七篇文章揭露了这方面存在的弊病,其中有些文章的提法是相当敏锐、相当大胆。有一篇文章的标题就是《报纸要和地方党委保持距离》,这个题目就够大胆。在揭露分析新闻事业管理上的弊端的同时,对新闻活动中导演新闻的问题,有偿新闻的问题,广告新闻的问题,以及低俗化、过度商业化和新闻界种种腐败现象也进行了深入地揭露和批评。这就使这本书打上了深深的个性印记。我的另一位老同学、陕西日报高级记者高彦明看了这本书后说:从来没有人敢这样写过。这句话也是说明这本书的个性品质。说实话是一种美德,历史上敢说真话的人不少,但下场好的不多。我们今天能在这座谈蛟龙同志这本书,这要感谢我们这个时代,感谢改革开放。
    二、这本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我们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新闻事业的状况,针对性强,时代感厚重,为当代新闻事业史的编写提供了一些有用的素材和思想观点。
    韩西京同志在序言中说:“这本书是一部学术著作。”又说:“从某种角度讲,这本书也是这个时期新闻界历史的一个真实记录。”这是对这本书学术、历史价值的肯定。
    从这本书收集的文章的年代看,大体上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到现在。这是一个什么历史时期呢?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年代,即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社会由封闭向开放变革转型的年代。其中最根本的,决定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转型。伴随着这场大变革大转型,我们的报纸一方面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巨大的舆论推动作用,以真理标准讨论为开端的思想大解放讨论,就是由报纸发动起来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每当改革开放遭遇到阻力、遭遇到困难,都是报刊扫除障碍,开辟道路的;另一方面报刊本身也经历了历史的转变,由原来的阶级斗争的工具转变为社会舆论平台,由政治宣传转变为讯息传播,由舆论一体改变为舆论多元,由国家财政包干转变为自负盈亏,由单一党报转变为多种媒体并存,由严肃转向通俗这样的过程。报纸上出现的问题,新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比如前面谈到的有偿新闻、广告新闻、新闻炒作,以及新闻传媒、报纸过度的商业化、娱乐化、低级庸俗化等问题。其中有些现象在新闻史上就曾经发生过,西方资产阶级报刊转变为通俗报纸(当时叫便士),报刊上大量出现了低级、媚俗、刺激性的东西。过去我们学新闻史,谈资产阶级记者乐于搞锁眼新闻,谈资产阶级报纸一个版就登一个大茶壶,我们听了觉得无聊、奇怪,现在我们一些报纸不是也这样吗?有的报纸几十个版面,真正关注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不多,就像书中所说的,靠枕头、拳头吸引一些人的眼球。这本书真实地记载了这段时间新闻界走过的历程,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报纸要和地方党委保持距离的观点,媒体要和企业保持距离的观点,新闻界首先要反自己的腐败风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都对认识社会现状有帮助,而且对以后编写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新闻事业史,无论怎样都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三、这本书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对新闻界的领导、对新闻从业人员、对媒体的管理者、对编辑记者、对新闻学研究和教育者、以及新闻事业的学子都有帮助,都有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作用。
    这本书收集的文章,内容包括书记如何管好报纸,怎样当好报纸的总编辑,怎样当好记者,在哪里去找新闻,如何写好新闻报道和如何写好小言论,如何建设好新闻队伍和如何经营发行报纸。这本书有问题的探讨研究,有新闻工作经验、写作技巧方面的叙述,有新闻报道范文等等,林林总总,涉及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各色人等看了,我想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启示。
    就书记如何管报纸来说,不管当然是不行的,问题是如何科学地管,管什么。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立党为公的思维去管,还是按照自己的好恶、个人功利的思维去管。我想书记看了这本书会有所触动,有所思考。《书记应该怎样科学管理报纸》一文被中国领导科学文库收录,并对这篇文章及其他文章作了“精髓所在,片言万代”的评价,这样的文章书记、部长看了能不动心?还有怎样当好总编辑,作者在书中褒扬好的总编,也批评了一些不好的总编。我想过去的总编可能比现在的好当一些,那时是计划经济,每年报道都有计划放在那里,你去执行就是了。现在是市场经济,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都得靠总编自己去把握。书中《怎样当好新时期党报的总编辑》一文有普遍指导性。
    我觉得现在的总编辑还有一些问题要考虑,就是如何处理好报纸与市场的关系。报纸不适应市场不行,现在是市场经济,离开市场,就离开了现实,但尽力去迎合市场,完全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就会丧失报纸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形象,失去正确舆论导向的功能。这不只是报纸总编辑要考虑的,更是新闻教学、新闻学研究工作者要考虑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是做党的喉舌还是做钱的喉舌问题,党报如何摆脱衰势和困境的问题,非党性倾向的问题,新闻改革的问题,等等。
    从理论上讲,我们的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但为什么会变成钱的喉舌?这些都和把报纸推向市场有关。市场就是买卖,市场的本质是唯利的。过去发表文章要给稿酬,现在是谁给钱就给谁话语权,或者就替谁说话,不然报纸就无法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党的机关报就处在很尴尬的地位。既不能像过去那样吃皇粮,又不能像其他一些报纸那样去迎合市场,只好靠强制发行来维持生计。蛟龙同志在《党报如何摆脱衰势和困境》一文中,提出通过报社内部改革来改变现状,这不失为一种思路,但我觉得要改变现状,一是对我们把报纸无一例外地推向市场的改革进行反思,你既要它做你的喉舌,又不给经费,要他自己经营创收,这在实践中看是很难的。二是进行大刀阔斧的新闻改革,改变目前党报四平八稳的面貌,切切实实关注民生,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真正成为党和人民手中监督各级政府,监督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反腐倡廉的武器。改革开放初期,上海有一家报纸登了不少敢说真话,有分量的理论文章,非常受欢迎,发行量很大。如果我们的党报能够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触及一些社会矛盾,说些老百姓想说而又没地方说的话,我想这样的报纸会受到读者欢迎,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要以为读者就喜欢那些乌七八糟的刺激感官的东西,读者真正关心的还是国家的前途,是自己的未来前景。如果老是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不着边际的套话空话,登些领导的日常活动,即使强制发行,实际上看的人并不多。但是新闻改革属于政治改革的范畴,如果政治体制改革没有迈开大的步伐,党报的现状也很难有大的改观。
    我过去在一些学校给新闻学的学生讲《新闻概论》和《新闻史》,一些同学觉得讲的内容离现实太远、不具体。现在看来,光讲书本上的东西不行,要了解新闻学的现实状况,结合实际来讲,可能是提高讲课水平的一个途径。蛟龙同志的这本书正好给新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这样的帮助。
    至于新闻记者,新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看看这本书。这本书里集结了一个老新闻工作者四十多年的心血经验。我的一个外孙在报社当见习记者,他不知道在哪里找新闻,我就给他看蛟龙这本书的有关文章,让他知道新闻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身边,问题看你有没有新闻敏感,能不能抓住它。我想各行各业人士,读了这本书都会受到不少启迪。
    四、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感人至深。
    蛟龙同志眼睛不好,现在成了盲人。过去我们同志在一起聚会,他老是坐在我旁边,由我给他夹菜。我曾问他,你这样的年纪,这样的眼睛,自己掏钱雇人帮你写文章,你口述,让人记录,费钱费神,又惹得老伴生气,究竟图个什么?他只给我说了两句话:一句是,他太爱新闻事业,太爱报纸,看到有毛病就想说,他盼望报纸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第二句是,他想把他知道的和了解的新闻界及新闻传媒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给后人留下一段真正的新闻史。这两句话体现了一个老新闻工作者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是很感人的。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些地方就常常被感动,这两句话更是感人至深。我们这位老同学,不愧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一代新闻工作者中的佼佼者。
    祝愿蛟龙同志健康!祝愿与会的领导和同志们健康!
                                      2010年5月
 
          

附二: 

 

    在马蛟龙《直面现实说新闻》作品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0年5月12日
                                   尹维祖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
      首先,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新闻界的老前辈和中青年记者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省记协、市记协和西安日报社联合举办的马蛟龙《直面现实说新闻》作品座谈会。
      我们举办这次作品座谈会,目的有三:一是营造一种氛围,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老新闻工作者的氛围;二是打造一个平台,就是业界资深人士和领导干部,讨论、交流、探讨新闻规律的平台;三是传递一个信息,即向全省新闻界发出重视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新闻素养的呼吁和倡议,增强对这件大事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我看这三个目的基本达到。大家高度评价了马蛟龙同志忠诚新闻事业、钻研新闻理论、坚持新闻操守、探索新闻规律的学习精神、思考精神、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并从评书论人入手,对新闻理论、政策、管理和规律谈了很多中肯、深刻、富有见地的真知灼见,对推进新闻宣传的创新与改革,促进新闻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可以说,是一次新闻力作的评议会,也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研讨会,还是一次老中青新闻工作者的谈心会。时间虽然短暂,但发言踊跃,内容丰富,给人启迪和帮助不少,应该说座谈会开得是适时的、成功的。
      其次,我认为评价一部作品,评价一个作者,要有一个辩证的、科学的态度。马蛟龙的这部论著立意深远,特色鲜明、角度新颖、评议犀利,文风活泼,没有八股味,没有马屁精、没有滕文公,而是来自实践,有感而发。大家从不同角度给了恳切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
      昨天,陕西日报资深记者元树德因病告假时,在电话中向我讲了三条看法:一是认为马蛟龙同志是一位难得的有理想、有个性、有正气的老新闻工作者,是他能看得上的几个真正记者之一,表示由衷的敬佩;二是这部著作绝大多数观点、看法他是同意的,其敢讲真话,仗义执言的品格是千里桃一,难能可贵的;三是当前新闻队伍存在浮躁、功利倾向,像马蛟龙这样刚正敬业的优秀人才太少,需要大力提倡。
      大家在发言中分析和概括了马蛟龙新闻观点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有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基础。讲得很好。综合大家的看法,我再补充几句话:马蛟龙同志不是领导却有领导的思维,立足本职、心系大局;身为盲人却心明眼亮、洞若观火;面对权威定论却敢于挑战,勇于求新;遇到争议、嘲讽却矢志不移,泰然处之。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和风格,这就是可贵的新闻职业精神和学者风范。当然,任何一个人,一部作品,都会受到历史背景、个人阅历、周围环境的制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赞扬他、表彰他,并不是说他所有的观点、看法,包括一些偏激的语言,都是准确无误。对人对文都不能搞绝对化,都得接受实践的检验。对高级知识分子,我们党历来不去责备求全。评价他的作品,也不能以偏概全。即使一些听来刺耳,看来扎眼,感情上不好接受的偏激之词、尖刻之语,也要抱着宽容、理解的态度,透过现象看主流、看本质、看精神。老子说过:“真言不美、美言不真”,要学会听逆耳之言,警戒之语。对作者陈述的观点、意见要耐心听取、“择善而从”,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三,正如几位专家建议,大兴学习、研讨之风十分必要,这要形成一种制度,建立一种机制,营造一种风气。我觉得当前新闻界有三个理论和实践课题,需要深入研究,力争破题、解题,指导新闻实践:
      一是什么是新闻职业精神?“人总是有一点精神”,除全民共有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创造精神之外,各行各业都有特色的职业精神。老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医生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珍爱生命、人道主义”等等。新闻行业处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担负引导舆论、厘清风尚重任,新闻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精神,我看应是:胸怀大局,情系民生的政治立场;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钻研作风;针砭时弊,仗义执言的刚直品格;挺身而出、身临其境的果敢精神等。当然还可讲一些,但最具个性特色的要素是这五条。马蛟龙同志作为一个老报人,在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这样的精神。纵观中外新闻史,大凡有成就、有作为的新闻人都是职业精神的典范。而当前新闻队伍存在的急功近利、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权钱交易等不良和腐朽现象,都是和职业精神背道而驰的。发扬职业精神是队伍建设中第一位的大事。
      二是坚持什么样的新闻价值观?全党全国正在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到新闻界,主要是坚持一个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我们年年在评好稿,年年在选精品,以什么样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去选择是个大问题。去年,我在全国新闻评奖大会上讲了我个人多年来主持省级新闻评奖的体会,概括为“三个价值”、“四个含量”,即看作品的新闻价值、传播价值和实用价值;看作品的思想含量(立意、主题)、艺术含量(手法技巧)、劳动含量(采访深度、难度)和效益含量(反响、作用)。与会的社会领导、专家给予认可和称道。搞好新闻评奖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要在正确的新闻价值观指导下科学进行。
      三是在改制中如何实现新闻单位事业性和产业性的统一和协调?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方案及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新闻媒体既是一个宣传工具,又是一项传媒产业,有着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目前改革思路是把宣传和经营两分开,属事业性、公益性部分按事业单位管理,属广告、发行、印刷等经营性部分组成产业集团,按市场化运作。我省已成立了五个从新闻、文化单位分离出来的集团公司。但从实践中,由于这一变革缺乏立法程序、缺乏配套政策、缺乏规范措施,因而出现形分实未分,事业性和产业性相互制约,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这个问题也需要深入研讨。
      以上是出了几个题目,提供一点思路,需各新闻单位去研讨、去总结,去实践。可以预言,全体新闻界学习研究之风蓬勃兴起之时,就是新闻事业光明发达之日!谢谢大家!

          

《直面现实说新闻》一书定价:39.00元

  联系电话:  13109517767     13193351966

 

 

                                                                     返回首页
 
版权所有:看今朝资讯广告传媒网 技术支持:畅通网络
电话:13109517767 13193351966 QQ:784997800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 陕ICP备13001274号